我不懂熵。

通勤折叠自行车忽地掉链子,定睛一看,链条和齿轮早已生锈。幸而尚未断裂,简单挂上,继续前行。放任不管,「听之任之」,继续熵增。那么自行车撂挑子是早晚的事,进而会增加通勤时间,直至失去工作。

体检查出幽门螺旋感觉(C13阳性)已有数月(目前正在积极治疗)。此前不知何故,放任不管,「听之任之」,继续熵增。那么……年前才去开药,采用二联疗法:富马酸伏诺拉生片(沃克)和阿莫西林。可是被三甲医院医生告知阿莫西林药房没有,需要自购。这不是一种很常见很基础的药吗?这又是为何?和赤字有关系吗?

算了,何不立即治疗?细细想来,原因有三:此病优先级似乎不太高;被互联网误导;懒。

「幽门螺旋杆菌需要根治吗,会不会复发?」我问了DeepSeek。值得一提的是,这是我的初次体验。它先进行了「深度思考」(这是我过往使用的智能聊天机器人未曾有的(至少未展示)),而后给出了逻辑清晰、理论深厚、富有操作性的建议,并与线下问诊医生给我的建议一致。一番对话下来,除了官网几乎处于不可用状态、硅基流动频繁卡顿外(或与近期其遭受的僵尸网络攻击有关),感觉似乎不错。

还是互联网。互联网是我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,尽管从不刷短视频、从不用百度搜索。尽管使用去中心的社交媒体、构建SearX……但已完全无力控制,或者说无法适应。不知何处看到何种信息,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对病情的判断,并搁置了治疗。而这只是一个很小的事例。我并未接触过早期互联网。初次接触应该在2007年左右。使用记忆中的关键词对比过去和现今的互联网:网页、论坛、邮件、磁力链接——App、内容农场、广告、微信、登录查看付费解锁。

服务器、数据中心、计算设备等物理基础设施,数量与日俱增。这些设备的制造、运行和散热消耗大量能源,直接导致热力学熵增。互联网每天产生超大量级数据,包括了大量重复、低质、虚假信息。信息无序增长提高了香农熵,搜索引擎、算法推荐等技术致使我的信息过载,我的信息熵增,我的双脚麻痹。或许AI会带来改变。

此前就接触过AI,浅显了解过自然语言处理,作图作曲、cursor、GitHub Copilot……尝到了一些甜头,本站也是在GPT-4o的帮助下才有了现在的模样,但未尝深度使用AI,基本停留在聊天机器人阶段。阮一峰老师的最新文章「面对 AI,互联网正在衰落」介绍了OpenAI新发布的AI工具「 Operator」,并认为这个工具可能预示着,传统互联网的最终衰落

Operator 与其他 AI 产品截然不同。它不是一个内容生成工具,而是一个自动化工具,能够自动操作网页。

OpenAI 公司展示了一个例子,你对 AI 说,去旅游网站 Tripadvisor 预定评分最高的”罗马一日游”,AI 就自动帮你预定了,你根本不必离开当前窗口。

AI会改变信源、互联网、商业形态乃至社会形态吗?不知道,也许会的。从国家机器和个人意志来看,我对AI持积极态度。

中学时期,阅读了一定数量的书目,也读了些政史地物化生,还有写日记和诗歌的尝试。因此获得了些许正向反馈,将写作和思考当成了一种习惯。但自高考前一月(压力过载回家玩游戏)始,便陷入了某种停滞(混沌)状态:高强度的拉取、刷新、游玩、娱乐,写作和思考已然终结,这种状态一直延续到工作后。而工作内容又似是某种重复劳动,一些新兴想法和行为甚至会被当做异类,形成了上班上班下班游戏和无目的上网「两点一线」的局面。直至近日又重新写作,终「有所改观」。一个不太恰当的说法:我的人生阶段从萌芽到灌输再到混沌秩序混沌秩序,似乎和熵增密切相关,如果不加以遏制,那么必将毁坏。

除锈剂已在途,才在途。阿莫西林已在途,才在途。拟使用AI大部分代替搜索引擎、重启移动端屏幕使用时间、重拾RSS以构建信息输入、写博客以输出,正在途。我非常爱互联网和游戏,但更应爱写作和思考。

希望在熵增达到最大值之前,「生而减熵」,「深度求索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