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题「衰老」取自Andre Gorz的《衰老》。正如译者袁筱一女士所言,「没有读过他的作品,甚至没有听过他的名。零星的资料告诉我,他是一个出色的记者,法国政论性刊物《新观察家》的“创建者”之一。」在豆瓣简单检索后并未发现书名一致的书籍,故无法用写作的第一语言标注。

时年二十三周岁整,在我人生的前二十三年,我一直自诩,或者说是在内心里标榜自己「非池中之物」,这个表述的作用范围并非普世的价值判断。不去探讨这个命题在现阶段或是在以后的任何时刻成立,就今天或者说是就现在的情况来看,我正在「衰老」,事实上这是一句废话,不过这令我欣喜。

放弃德勒兹-伽塔利后来所谓的“欲望的无休无止”以及乔治,巴塔耶所谓的“可能性无处不在”,这种放弃只有通过对于所有限定的根本拒绝才能够达及:想要什么也不是的愿望与想要成为一切的愿望彼此混淆。在《衰老》的结尾,是这样一段自我勉励:“必须接受结束,必须接受是在这里,而不是在别的任何地方,是在做这个而不是别的什么事情,现在,永远,永远……必须接受这份生活,唯它而已。”

我想这确是值得欣喜的,在过去或许从未或是极少有过物质生活的窘境,总是给自己制造逃避现实的「法拉第笼」,原本以为学生生涯结束会带来转机,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。

用整体性的视角观察当代社会、技术文化以及商业风景,对抗消费主义导向的论述,强调对技术与艺术的敏锐感受力、以及精神与肉体上的强健。

对技术与艺术的敏锐感受力、以及精神与肉体上的强健。是时候了。